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天津-天后宮

1.天津的地理位置:
絕對位置:天津位於東經117.2°,北緯39.1°,海拔2~5米。
相對位置:華北平原東北,北屏燕山,東臨渤海。是華北平原的最低點和海河水系的匯流
處,號稱「九河下梢」。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,一月平均氣溫-6℃到-4℃,七月平均氣溫25℃到27℃,年降雨量為500~700毫米。

2.特色:
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,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。它位於該市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,原名天妃宮、小直沽天妃宮、西廟、娘娘宮。 天后宮坐西朝東,面臨海河,最初創建於元朝(1206-1368年)時期的1326年,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。從東向西,主要建築包括戲樓、幡桿、山門、牌坊、前殿、大殿、藏經閣、啟聖祠以及鐘鼓樓、配殿和張仙閣等。主體建築是大殿,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,中間面闊3間,進深3間,7檁單檐廡殿頂,前接卷棚頂抱廈,後連懸山頂鳳尾殿,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。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,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。 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,是歷代海祭中心,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,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,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。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,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,吸引了很多遊人。 早在1954年,天后宮就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現在,政府又重新修復天后宮,把它作為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。

照片與內容的參考資料:
陽光旅行網
http://big5.sunnychina.com/gate/big5/travelguide.sunnychina.com/travel_intro_6141/




地圖參考資料:

陽光旅行網

http://big5.sunnychina.com/gate/big5/travelguide.sunnychina.com/travel_intro_3/

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東京的廟宇

1.地理位置:
位於亞洲大陸東北岸外側,所屬各島呈弧狀分布,南北細長,綿延約三千公里。
2.特色:

東京‧淺草寺
也可稱為淺草觀音,是東京最古老、給人印象最深的寺院。主館初建於645年,收藏著一個極小的觀音金像。觀音系指仁慈的女菩薩,這尊金像是被一對漁民兄弟在隅田川打魚時網到的。寺院周圍雲集著算命、祈禱、觀光及購物的人們,其中有許多人是為了治癒疾病而前來燒香拜佛的。從主館的前置青銅壺裡時時飄來縷縷香煙。這裡的多彩的小巷多少使人感覺到日本的一些古老氣息。工匠、壽司、鰻魚店以及熱鬧的喧嘩聲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氣氛。
淺草觀音寺正式名稱是金龍山淺草草寺,它同時也是聖觀音宗的總本山。寺的起源是西元628年,由淺草的漁夫們撈獲一尊黃金的觀音菩薩像,由於當地人認為是觀音顯靈,於是將其供奉在村長家中禮拜,後來才開始供奉建廟,相傳供奉的觀音是金龍化身人間。每年三月十八日,寺方都會舉行「金龍金舞」慶典,由八位壯丁舞動重達七十五公斤的巨龍慶祝。據說寺前的寶藏門其中一道門頂端藏有寺廟寶藏,旁邊五重塔高達六十四公尺左右,建於天慶五年(西元九四二年),原是木造,被大火燒毀後,於慶安元德家光重建,但在二次大戰時又再度燒毀,昭和四十八年十一月再以鋼筋水泥重建後保存至今。很多來淺草寺的日本人都會穿他們早期的服裝——和服進入寺中參拜觀音前,通常會先在寺裡的的水池舀水淨身,漱口、洗手,再到香爐前熏香。據說想聰明就捉一把熏香抹抹頭;想身體健康就抹胸口。日本人拜拜不點香,但會以香插香爐,所以在香爐旁有個禦香處賣線香,供遊客禮拜之用,藉以表示虔誠的心意,也因此祈福的香煙裊裊,從不間斷。其實很多網站或旅遊景點都會介紹這個古都,但是卻很少人知道,其實這個寺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。除了他的建築物近像唐朝之外,其題字也都採用漢文,不過更令人驚艷的是寺廟古色古香的天花板。不在於它完全採用木材建築,而是它刻劃的是古代的飛天——也就是中國的仙女圖。「飛天」在佛經中是眾神之一,被稱為「香音神」,即飛於空中、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的天人。因此,被視為佛菩薩降臨的吉祥預兆,在各大佛教遺址中均可見有關飛天的壁畫、壁雕。因飛天是專管在極樂世界中散佈香氣,其最常見的模樣是撒花雨、逐香雲、淩駕彩帶、迎風飛舞、衣袂飄飄、輕盈妙曼,展現輕靈飄逸與流暢之美。若從完整的敦煌壁畫展現的佛國天宮中就可看到菩薩燃燈、飛天淩空飛舞、伎樂齊奏、天降蓮華、舞於霞光瑞氣之中,充滿歡愉讚嘆的「極樂世界」。如何看出是飛天呢?最典型的是她們身披兩條舒捲自如的飄帶,在空中隨意起舞,甚至在櫛比鱗次的庭台樓閣間自在穿梭。也或許是唐朝結合了現世富饒的生活而發揚光大,因此也具備了入世、出世的雙重意象結合。這也難怪在歷史中楊貴妃為唐明皇所跳的「霓裳羽衣曲」,就是取材佛教樂舞「婆羅門」,當中就有飛天的舞姿。香火鼎盛的淺草觀音寺,也是東京都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古蹟之一。有時寺方還會固定在下午三、四點舉辦神輿大會,那時就可以看一看他們的敬神的儀式了。而寺前熱鬧的「仲見世」街道上商店林立,販賣各式紀念品與日本民俗藝品,東西有特色又很便宜,是遊客必買紀念品的地方。 不過聽導遊說,日本人不認為他們是中國移民過去的子民,他們自認只不過學習了中國的文字藝術而已。不管怎麼說,信神的時代,神會護祐人民,人民也是祥和的!
圖片與內文的參考資料:
Yes Tokyo
http://www.tcvb.or.jp/ch/index.htm

參考資料:
美景旅遊
http://tw.mjjq.com/travel/big5_trip_2724.html

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

巴裡洛沏-為何叫小瑞士

1.位置:
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麓的小城
2.特色:
去阿根廷旅游,當地旅行社推薦的名勝中必有巴裡洛切。這個座落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麓的小城,依山傍水,風景秀麗,自然環境酷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,居民以瑞士、德國、奧地利移民后裔為主,建筑風格繼承了他們歐洲故國的傳統因此,人們把巴裡洛切稱作南美瑞士,或小瑞士。巴裡洛切城海拔770米,順山勢而建,城內建筑多為尖頂的木結構房屋。整座城市面對一個遼闊的高山湖,湖名納烏埃爾瓦比取自當地一個著名的印第安酋長的名字。  這裡是四季咸宜的旅游勝地。夏天山上林木茂盛,可以騎馬獵鹿,盡享回歸自然之樂。迪斯尼出品的經典動畫片小鹿班比,就是作者游覽巴裡洛切山林時獲得靈感而創作的。冬天,巴裡洛切又變成滑雪者的天堂。優良的高山滑雪場離市區不遠,總面積3萬多畝,滑雪道總長近百公裡。乘坐豪華游艇深入曲折幽靜的湖灣,在任何一個季節都是絕佳的享受。水鳥追逐著船尾掀起的波浪,白色的身影印襯在湖岸墨綠的林木上,構成一幅重彩油畫。  巴裡洛切沒有污染環境的工業,主要產品是巧克力糖,這一點也和瑞士相同。街上商店裡,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巧克力,包裝精美,誘人垂涎。一些店家現場自制的巧克力,格外吸引游客。  每年的8月,是南美洲的隆冬,全國冰雪節定點在巴裡洛切舉行。節期長達十余天,活動豐富多彩,吸引四方游客。有滑雪和冰球比賽,有湖中的摩托艇和山林間的摩托車競賽。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伐木比賽。巴裡洛切過去是伐木區,盛產木材,后來為了保護森林資源,早已禁止伐木了,然而還是留下與伐木有關的傳統。伐木比賽就是其中的一個。當然不能真的砍倒大樹,比賽是用伐木大斧將一段直徑約0.5米的原木攔腰砍斷,最先完成著獲勝。裁判一聲令下,但見斧影閃動,木屑四濺,四周喝採聲不亞於足球場上。  冰雪節的高潮是選舉冰雪皇后。參賽的姑娘們來自本地各行業和團體。同所有選美一樣,姑娘們要出場3次,一次泳裝,一次禮服,還有一次顯示冰雪節特點:姑娘們著冬裝上場,毛皮靴子,裘皮大衣,或是皮夾克,襯托出山城姑娘傲霜雪的風貌。選舉的同時,白雪皚皚的山巒間焰火騰空而起,數百名滑雪好手手持火炬,從高峰滑下,恰似一條火龍蜿蜒盤繞在山峰之間。  巴裡洛切與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每日有數個航班往來,交通便捷。當地有各種檔次的酒店旅舍,為游人提供舒適的住宿條件。其中最著名的“瑤瑤飯店”(瑤瑤是當地一種樹生果實的印第安名稱),建在市郊湖邊的丘陵上,這座上世紀30年代建成的全木結構建筑,宏偉但不失古朴,遠看像童話中的宮殿。住在這家5星酒店,四周環繞夢境般的湖光山色,令人產生脫離塵世之感,當然價格不菲,而且需要很早預定。不過當地還有眾多小型旅舍,像一棟棟風格不同的豪華別墅,散布在城市周圍,住在那裡同樣有世外桃源之感,價格相對便宜。  巴裡洛切是阿根廷的驕傲,外國領導人來訪經常應邀去那裡小憩。國內外的游客每年有數十萬。
圖片與內文的參考資料:
人民網
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BIG5/14838/21883/22012/2502985.html




參考資料:
goole地圖
http://maps.google.com/maps/ms?f=q&hl=zh-TW&geocode=&time=&date=&ttype=&num=10&ie=UTF8&msa=2

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

哥本哈根-羅斯基勒大教堂

1.相對位置:
丹麥位於北歐,東臨波羅的海,西邊隔著北海與英國相望,南與德國接壤,北與瑞典及挪威隔海相鄰。
2. 羅斯基勒大教堂
傳說最早的教堂是木質的。根據歷史學家不萊梅的亞當(Adam of Bremen)記載,在這裡的第一座教堂由國王藍芽哈羅德(Harold Bluetooth)所建,他死於985年左右,「被葬在羅斯基勒城,他自己為紀念聖三一所建的教堂內。」但哈羅德所建的教堂的遺跡從來就沒有找到過。
11世紀,國王卡努特(King Kanute)的姐妹厄斯特裡德(Estrid)用石造的教堂代替了木造的。1080年左右,斯文德·諾德曼德(Svend Nordmand)建造了一座新教堂。這座教堂有三個中殿,在西面有一座高塔。在北面有一個有三個側廳的建築,是一個石造的修道院,牧師住在其中。就像在這個城市裡的早期的教堂一樣,教堂和修道院都是用石灰華造的,在羅斯基勒地區有很多石灰華供開採。
燒磚的技術在12世紀中葉被傳入丹麥。最早的磚造大型教堂是索勒大教堂(Sorø Abbey Church)和位於靈斯泰茲(Ringsted)的聖本特教堂(Saint Bendt's Church)。後來羅斯基勒大教堂也被重建,主要建築計劃是這樣的:兩層高,在高壇後有走廊,在高壇的兩側有尖塔,和寬大有三個中殿的十字形翼部。大教堂在13世紀完工,主體建築大約在1280年完工。大約用去了3萬塊磚。



羅斯基勒教堂所在位置





圖片、內文、地圖的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7%BD%97%E6%96%AF%E5%9F%BA%E5%8B%92%E5%A4%A7%E6%95%99%E5%A0%82&variant=zh-tw